沒有搜尋結果
港人「大灣區」置業新趨勢
本港樓價一直高居不下,以高鐵、港珠澳大橋及深中通道等交通基建為賣點的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」,目的為促進區內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與人才交流,不少人更瞄準大灣區的「一小時生活圈」概念,加上部份城市的樓價仍比香港低廉,考慮移居當地。不過,受制於現時的法例及按揭條例,港人在國內購房仍然舉步維艱。
粵港澳大灣區(簡稱:大灣區)是指由廣州、佛山、肇慶、深圳、東莞、惠州、珠海、中山、江門九市和香港、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。現時,在內地居住的香港人大約有50萬,在內地高校就讀的香港學生則有1.5萬人。近年,大灣區區內城市的樓價已升值不少,例如中山的呎價四年內升逾三倍,但相比起香港,仍可以較低廉的價錢購買較大較舒適的生活空間。
由於近年全國的樓市升溫,國內房產政策亦收緊了不少,包括限制當地人及非戶籍居民「限購」、「限售」、「限貸」等措施。不同城市的買房限制也有不同,就大灣區而言,部分城市如廣州、珠海等實施了「限購」政策,如非戶籍居民要在區內置業,就先需要在購買房產的五年前開始在當地城市工作,並繳納稅項或社保,不得以補繳方式來置業。簡單來說,就是有錢也未必買得到樓。另一方面,按揭亦是另一個難題,因非戶籍居民不一定可以到內地銀行申請貸款,亦不能於香港銀行承造按揭,買家或需要一筆過付清樓價總數。
目前深圳、廣州、東莞、佛山、中山及珠海均有一定限購調控,而深圳、廣州、東莞、佛山、中山、珠海及江門亦有社保要求。不過,當中中山及江門只需半年的社保,連同未有限購及社保要求的惠州和肇慶,仍屬於比較容易「上車」的地區。近年,珠海及中山等地目前推出不少商用公寓,所謂的商用公寓,可作寫字樓或住宅之用,而且不限購,港人亦可購買,定價亦相對便宜,一般幾十到百多萬港元就有交易,成為港人於國內購房的新趨勢。不過,公寓不似其他的國內住宅,因公寓沒有戶籍,還要注意產權年限、管理水電費及轉售成本高昂的問題,將來的樓價升幅及需求將成疑。為了吸引更多港澳專才到大灣區發展,國內的房產政策相信很快會作出相關調整,制定切合港澳人士的政策。
延伸閱讀:
樓換樓怎樣做才比較好
「先買後賣」還是「先賣後買」好?
美國聯儲局於三月份推行第六次加息,供樓人士有沒有影響?
弱方保證成加息步伐的催化劑
NOW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