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專人跟進
計算機
Link is copied!
2018年首季是樓市小陽春,一手及二手市場均持續暢旺,再加上年初為銀行爭取按揭生意的傳統旺季,在多方活躍的支持下,2018年首季的新申請宗數,與2017年的第4季對比,再有15%的顯著增長。從金管局3月份住宅按揭統計調查結果所見,3月份新申請按揭貸款的宗數為13,716宗,較2月份的11,166宗增加22.8%,是連續第八個月保持破萬宗的水平。另外,3月份新批出按揭貸款金額及宗數分別錄得395.03億元及9,734宗,比2月份的324.97億元及8,250宗分別上升21.6%及18%。而3月份新取用按揭貸款宗數則錄得7,673宗,與2月份的5,372宗比較,大幅上升42.8%,涉及金額則由2月份的210.65億元,上升41.2%至297.5億元。
樓價持續攀升 按揭貸款金額按季再升2成
樓市在價量齊升的情況下,首季新批出按揭貸款金額與上一季對比,大升174億元或19%,而新取用按揭貸款金額亦有70.1億元或9.8%的升幅。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劉圓圓表示,樓市持續向好,一手推盤雖有暫緩跡象,但由於二手交投價格屢創新高,相信下月按揭貸款數字及宗數會繼續保持高水平。
轉按回升 港加息步伐漸近帶動
在轉按方面,2月份轉按貸款額及宗數錄得98.43億元及2,787宗,按月回升36.4%及29.9%。劉氏表示,由於3月份仍然有不少銀行推出轉按的定息按揭優惠,加上美國再次加息令香港銀行加息機會大增,令慳息效果顯著的定按更為吸引,使已過罰息期的業主轉按至更優惠按揭計劃的推動力上升,以應付未來加息後可能帶來的負擔。另一方面,2月份的按揭比率為49.1,按月上升0.2%,平均還款年期維持不變於320個月(即26.7年)。而平均按揭貸款金額則再創新高至406萬元。
定息計劃使用量近5成 料將超越H按計劃
一如經絡預期,定息計劃的表現繼續向好,最新3月份的定息計劃按月上升17.8個百分點至45.4%,創自有紀錄以來最高水平。相反,選用H按的買家比例下跌至50.3%的水平,是自14年2月後的新低,P按亦回升0.4%至2.6%。劉氏續指,銀行於年初為爭取更多按揭生意,紛紛推出定息按揭計劃,甚至比拆息的實際利率更低,業主更不用憂心未來一年的加息風險,因而大受業主歡迎。預測下月定息按揭的使用比例仍會上升,大有機會超越拆息按揭計劃成為最多人選用的按揭計劃。不過,自4月開始,各銀行均已暫停定息按揭計劃的新申請,相信其後的使用比率亦會漸見回落。
樓價持續攀升 按揭貸款金額按季再升2成
樓市在價量齊升的情況下,首季新批出按揭貸款金額與上一季對比,大升174億元或19%,而新取用按揭貸款金額亦有70.1億元或9.8%的升幅。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劉圓圓表示,樓市持續向好,一手推盤雖有暫緩跡象,但由於二手交投價格屢創新高,相信下月按揭貸款數字及宗數會繼續保持高水平。
轉按回升 港加息步伐漸近帶動
在轉按方面,2月份轉按貸款額及宗數錄得98.43億元及2,787宗,按月回升36.4%及29.9%。劉氏表示,由於3月份仍然有不少銀行推出轉按的定息按揭優惠,加上美國再次加息令香港銀行加息機會大增,令慳息效果顯著的定按更為吸引,使已過罰息期的業主轉按至更優惠按揭計劃的推動力上升,以應付未來加息後可能帶來的負擔。另一方面,2月份的按揭比率為49.1,按月上升0.2%,平均還款年期維持不變於320個月(即26.7年)。而平均按揭貸款金額則再創新高至406萬元。
定息計劃使用量近5成 料將超越H按計劃
一如經絡預期,定息計劃的表現繼續向好,最新3月份的定息計劃按月上升17.8個百分點至45.4%,創自有紀錄以來最高水平。相反,選用H按的買家比例下跌至50.3%的水平,是自14年2月後的新低,P按亦回升0.4%至2.6%。劉氏續指,銀行於年初為爭取更多按揭生意,紛紛推出定息按揭計劃,甚至比拆息的實際利率更低,業主更不用憂心未來一年的加息風險,因而大受業主歡迎。預測下月定息按揭的使用比例仍會上升,大有機會超越拆息按揭計劃成為最多人選用的按揭計劃。不過,自4月開始,各銀行均已暫停定息按揭計劃的新申請,相信其後的使用比率亦會漸見回落。
熱門搜尋
延伸閱讀
【樓市喜訊】放寬物業按揭貸款利率壓力測試要求,可以慳幾多?
2022.09.23
經絡:最新MMI報3.43厘 按月微跌2點子 港銀加息進一步推高新造按息水平 料次季MMI挑戰3厘半
2023.05.18
經絡:四月份現樓按揭按月大減逾三成 創12個月新低
首4個月樓花按揭創12年新低 中銀及滙豐分別奪現樓及樓花按揭冠軍
2023.05.02
經絡:3月份新批出按揭宗數按月大增逾三成 創9個月新高
首季轉按宗數按季大減近三成 H按選用比例升至逾八成半 創6個月新高
2023.04.28
經絡:最新MMI報3.45厘 連升9個月 創逾15年新高
上月大型銀行下調二手H按封頂息率 料MMI或將輕微回落
2023.04.17